展示全部
基于横向光电效应的位敏探测器位置敏感探测器(Position Sensitive Detector,PSD)作为一种光电位置探测器,能够将照射到光敏面的光电流信号转变为电压信号,随后通过放大电路计算之后得到入射光的光斑位置,而且得到的位置信息与光斑强度、尺寸、分布以及对称性无关。PSD的主要原理如下图所示,其工作基于PN结的横向光电效应,当PN结的P侧受到了光的照射,照射点附近就会因为光的激发而产生大量的电子—空穴对,I层具有较大的阻值,同时空穴的迁移率高于电子,这就导致多余的电子只能像两侧移动,由于电子带负电,所以出现了照射点附近带正电而两侧带负电的情况。又因为P层阻值均匀,故我们可以根据两 ...
探测器利用了光电效应,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响应度不同,因此不同探测器检测范围不一样.三、Nanobase拉曼光谱仪 昊量光电独家代理韩国Nanobase拉曼光谱仪,采用VPHG(Volume Phase Holographics Grating)光谱仪技术,提供了高于竞争对手30%效率的透射式光栅和基础配置的透镜。让我们遵循上面光谱仪各部件来看看Nanobase拉曼光谱仪的配置。 左图是Nanobase透射式光栅,右图是一般的反射型光栅,体相全息Volume Phase Holographic (VPHG) 衍射光栅技术的光谱仪相对于传统的刻划光栅,具有颜色效率高,受偏振影响小的特点,其透过率 ...
现象被称之为光电效应,所逸出电子形成的电流被称为光电流,即光生电。Mapping是一种显微成像技术,一般用于研究物质的微结构组成,最早应用Mapping的是显微光谱成像,用于研究样品微结构上的光谱,从而掌握样品的结构组成与物质组分。将激光通过无限远物镜聚焦到样品表面,由于激光经过物镜聚焦之后光斑直径可以达到仅有几个微米大小,而只有激光照射的位置才会激发相应的光谱信息,因此可以通过共聚焦技术以及探测器采集并分析所激发的光谱,从而确定激光所照射位置的物质组分。然后通过扫描振镜控制激光聚焦光斑在样品表面进行移动,采集样品被扫描区域各个位置的光谱信息,从而为该样品被扫描区域构建出一张完整的光谱信息图, ...
子探测器根据光电效应制作而成,这种机制的主要是雪崩二极管,由于其探测效率低、暗计数比较大,限制其应用。而工作于超导态的单光子探测机理在100年以前已经被发现,随着近代微电子、微加工技术的出现,使得超导单光子探测器才成为可能。超导单光子探测器(SSPD)由纳米带隙形式的超薄超导膜组成。为了更高效的探测单光子,该带隙通常被做成曲线型。为了可以产生电脉冲,在超导带加DC电流偏置,形成超导临界态。当窄带隙吸收光子后,形成具有非平衡浓度的准粒子区域。 此时,电流密度超过临界水平,并在纳米带上形成电阻区域。该电阻区域是由于单光子在该位置打破了该点超导态,形成一个热点,热点在此处表现出电阻态,该电阻的形成, ...
XperRam photocurrent扫描精度小于10nm,可实现纳米级材料光电流成像。系统配有真空吸附卡盘的探针台(探针台可根据客户要求定制),高稳定度显微镜,高精度扫描系统,搭配Keithley 2400测试系统,可进行光谱,I-V曲线,I-t曲线,光电流扫描成像等多种测试。针对不同探测范围的光电器件,标配405nm,532nm,785nm激光器,也可选配一个光纤接口用于接入外部激光器光源,如果器件用作光伏应用,可选配超连续谱白光激光器(400nm~2400nm)。如图为硅光电二极管的光学图,光电流成像图和单点的I-V曲线。硅光电二极管是最简单,最具代表性的光生伏特器件,能把光信号转化为 ...
并利用自身的光电效应类比复数激活函数,将复数光场转化为强度值。(3)模型训练。首先在计算机上利用基于物理信息的前向模型,使用误差反向传播方法,损失函数使用zui后一层的输出和ground truth之间的测量(均方根误差或softmax交叉熵)来预训练出一个模型,即获得SLM在每一层(指的是每一个DPU层)其相位调制的参数、DMD在每一层的显示图案以及sCMOS相机在光轴上的位置等。由于光学系统存在的实际误差,会导致预训练的模型预测能力不高,因此需要后续再采取自适应训练法纠正模型的参数,具体为先使用预训练的第1层参数获得第1层实际输出,然后用第1层的实际输出作为第二层的输入,重新训练出后续网络 ...
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,提出了光量子假说,并在固体比热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了能量子概念,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打开了局面。1913年,玻尔在卢瑟福有核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量子化概念,对氢光谱作出了满意的解释,使量子论取得了初步胜利。从1900年到1913年,可以称为量子论的早期。以后,玻尔、索末菲和其他许多物理学家为发展量子理论花了很大力气,却遇到了严重困难。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只有待于新的思想,那就是“波粒二象性”。光的波粒二象性早在1905年和1916年就已由爱因斯坦提出,并于1916年和1923年先后得到密立根光电效应实验和康普顿X射线散射实验证实,而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却是晚至19 ...
或 投递简历至: hr@auniontech.com